在守护农业生物多样性的路上,始终有着一群女性默默耕耘着却鲜少被看见。然而从种子落地那刻起,从锄头到饭勺,她们早已各就定位,在人生道路上耕耘多年,坚持着自己对种子、对土地、对生活的信念,日常即践行。
女性在环境保护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或许,她们不太会说出关于诸如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口号,但她们会顶着烈日,深入社区,穿梭家户采集农家种子;在梁柱上挂满缤纷的玉米;逢小满时点下多样的豆子;在秋收后熬一锅小米粥,给孩子们包上大菜包,那是无法忘怀的家味。这些她们视作理所当然的事,正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行动。
3月8日妇女节,我们和几位来自不同背景却都在耕耘同一件事的女性们聊聊,来听听她们对"种子"的看法。借由她们的分享,让我们连结彼此。
--------
广西马山 陆荣艳
#01 对保留老种子、种植老种子的想法是什么呢?
陆荣艳:掌握自己的品种,安全健康,也比较方便。如果没有自己的种子,就只能去市场买,市场上买不到的话,也就种不了;如果市场上买得到,自己没有钱,那也种不了。有自己的种子,可以传承,也可以保护,同时可以带好村里的年轻人,创出自己的品牌。
#02 留种育种这么多年来,觉得最快乐的是什么?
陆荣艳:最快乐的是生态种植,不用化学除草剂的生态种植,需要重复工作,但过程中可以锻炼,让人身体健康。
留种中最辛苦的是管理,保留老种子需要时间隔离,别人都收完只剩下自己,老年人看着好会问你要些种子,年轻人看见好,有时就直接去偷来吃掉了,老鼠和鸟也会来偷吃……种在山脚下,猴子又来偷吃。(小编:大家都好识货,都来分杯羹)
#03 最喜欢原生态的滋味
陆荣艳:喜欢本地小番茄和水瓜(丝瓜)。本地小番茄的苗可以打汤,地里干活口渴了,也可以摘来解渴,又红又好吃。水瓜开花好看,苗儿也可以打汤,嫩瓜炒着也好吃,村里人用木棍把水瓜老瓜串起来当搓澡刷,冲凉洗得很干净,同时也能拿来洗碗刷锅,也很好用。
展示多年来的种子行动与生态佛手瓜苗产业
河北王金庄 刘玉荣
#01 加入梯田协会后,自己对这些传统作物的想法是什么呢?
刘玉荣:王金庄山高坡陡,梯田在一道道连绵的群山上,生长着一百多种适应本地地理气候条件的传统老品种,种植时间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不等。比如质量产量均佳的谷子红苗老来白、有食疗肝炎作用的青谷,优质玉米金皇后、白马牙,小椒子花椒等等。这些优质的传统老品种,通过村民们自留种方式,现在仍被广泛种植,代代相传。它们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王金庄世世代代粮食安全、生计安全和社会福祉的重要保障,值得我们所有人保护。保护传承老种子,让老种子重回餐桌,发挥价值,造福社会,让我们子子孙孙都能吃到健康美味食物,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和使命。
2019年底,我很荣幸加入河北涉县旱作梯田保护与利用协会,连续两年跟踪记录王金庄传统作物生长过程,并跟专家老师学到很多专业知识,甚是感激。
#02 让孩子们在梯田里认识老种子
刘玉荣:父母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我们兄妹几个从小就在梯田里帮忙,锄地、割谷子、掰玉米、摘花椒样样都会。尤其立秋后摘花椒,我们一个月都要住在梯田的石檐子里,尽管很辛苦,但每天和父母在一起欢声笑语也很开心。现在每年播种、摘花椒、割谷子这些农活,我也让我的孩子们到梯田里帮忙,让孩子们认识传统作物,知道保护老种子的重要性,使孩子们更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精神,也促使我们亲子关系更为融洽。
#03 最喜欢的家乡菜—“拌窝头”
刘玉荣:王金庄美食很多,但我最喜欢吃拌窝头。窝头,传统老品种玉米金皇后或白马牙煮熟后在石碾子上磨成细面粉,掺白面蒸成松软可口的窝头。把土豆蒸熟或煮熟,土豆去皮后和窝头放在碗里,用筷子把窝头、土豆插碎,加食盐、花椒油搅拌,很是美味,这也是我们王金庄独特的美食。
记录王金庄的传统作物
云南石头城 张秀云
#01 是什么样的信念或动力来支撑着妳坚持保留老种子?
张秀云:为了生计,为了孩子,也为了传承。我现在都还记得非常清楚,我的小儿子曾经我问他我们吃的米饭是哪里来的,他告诉我,我们吃的米饭是从电饭锅里来的。2018年的时候,我就试验种植了26个水稻品种,有16个品种在育秧苗的过程中没有发芽,只有10个品种发芽了。试种到田地里,最后有收成并可以供家里吃的有2个品种,其中一个是本地香米收获了140斤,另外一个是台农8号收获了840斤。就这样,我用自己的行动来告诉了我的小儿子,我们吃的米饭究竟是从哪儿来的。
我们宝山石头城有很多传统的玉米种子,比如说大马牙,现在还能保留得这么好,其原因是与纳西传统文化紧密相关的。祭祀用的贡品,有玉米、小麦,还有糯米粑粑,这三个不能缺,这些都是祖传下来的,传到了我们手里,就不能丢,要一直传承下去!
#02 种子路上甘苦谈
张秀云:喜欢做留种这件事也有一部分遗传的基因。我爸妈以前就保留了许多老种子,只种一个品种就太单一了,种的品种多,我们就能吃到多一些不同的口味,这可能也与我爸爸是医生有一定的关系吧。保留种子也是我的兴趣爱好,我觉得保留种子就像养育自己的小孩一样快乐!
在这个过程中,比较辛苦的是当播种下去的作物遭受自然灾害,像是玉米棒子受到野生动物袭击的时候。但是,现在不怕了,因为我们已经很好的掌握了播种的季节规律。
#03 最喜欢的饮料—“黑糯鲜饮”
张秀云:当然,我不仅喜欢留种、育种和制种,我也很喜欢做美食。最想和大家分享的是一款我们姐妹都非常喜欢的“黑糯鲜饮”。这款“黑糯鲜饮”是我利用自己试验种植的黑糯601玉米制成的,其中混合了本地的黄果皮、青梅干,添加了适当的冰糖一起熬煮而成。而且,我们左邻右舍的姐妹现在基本都已经掌握了这款饮品的制作方法,大家都爱喝。冬天,可以直接热饮。夏天,可以冷藏在冰箱,从田间劳作回来,喝上一杯既可以解暑又可以帮助舒缓疲劳!
多彩缤纷的玉米,都是宝贝
与广西玉米所的覃兰秋合作多年
广西三娘湾 麦桂凤
#01 对保护白海豚的想法
麦桂凤:中华白海豚是海上精灵,是我们人类的朋友,只有我们三娘湾和钦州才有。她们主要吃海里的小鱼,如果污染了这片海,小鱼变少了,她们也会变少,所以我们要保护周围的环境,不要在海上扔垃圾,不要电鱼毒鱼,不过现在电鱼毒鱼的少了很多。保护白海豚也是保护我们的家园。
小时候我们在海上游泳,一群一群的白海豚就在海下游玩,有时候还与人共舞。那时候我们还可以在岸上看到大大小小的白海豚,现在这样的场景没有了。我长这么大见过两次白海豚搁浅。一次是在犀丽湾,一次就是去年在我家门口。她跟着小鱼上来了,后来搁浅了,我们把她送回了大海,心里感到挺快乐的。
#02 最喜欢的家乡味—“吃鱼!”
麦桂凤:我们海边人少不了鱼,每一顿都喜欢吃鱼。没有船出海的时候,我们就吃冰箱里冰冻的鱼。我最喜欢吃的是三牙鱼,有三个牙齿,没有刺,营养价值高,可以打汤、清蒸、红烧,大人小孩都喜欢吃。如果出海捕到三牙鱼,一般不卖,拿来煮汤给家中老人喝。
三娘湾处处可见晾晒的鱼乾
广西玉米所 覃兰秋
#01 收集种质资源外,也收获了感动
覃兰秋:在投入种子工作这么多年来,比较辛苦的是种质资源的收集。现在资源流失得比较厉害,所以在收集的过程中,很多时候都要翻山越岭,走到没有路的地方,才能收集到一些农民还在种植的地方品种。收集回来后,对资源的鉴定、评价,是比较繁琐工作。这么多年还能够坚持下来,主要是想著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尤其现在受粮种推广的冲击,品种越来越少了,但是对其中一些珍贵的资源,虽然它综合的性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它存在某些特别优良的性状。这一部分的资源因为产量低或别的原因,丢失了就比较可惜。能感受到许多农户对资源的珍惜,让我很感动也很欣慰。广西糯玉米资源是比较丰富的,收集回来了以后,在育种过程中得到利用,为我们广大的农户满足生产需求,改善生计,给他们一些帮助,也是一件挺高兴的事情。
#02 一同参与,互相学习
覃兰秋:做了很多年的农民参与式育种,包括跟农民一起来收集老品种,做一些品种保护的培训、倡导等很多活动,也从农户身上得到很多老种子在地保护利用的经验。另外在技术方面,也开展不少的工作。农户在保护上的意识有很大的提高,对专业的育种技术有基本的了解,也带给他们在改良本地品种上更多的信心,这是让我感到比较高兴的。在没有专家指导的情况下,农户本身的乡土知识,结合一些科学的手法来开展自主的品种选育,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
到社区去和农户讨论育种的问题
再苦也得翻山越岭去收集资源
云南农业大学 王云月
#01 作为科研工作者是怎么看待种子的,有怎样的体会呢?
王云月:种子是生命的开始和延续,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在中国上千年的农耕文明中农民通过种子系统世代相传保存和积累了丰富多样的种子。农民是农民种子系统的主体,是种子资源的创造者、使用者、传承者和守护者。
目前,农民种子系统面临的困境,一是作为国家作物保存体系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有逐渐弱化的趋势;二是传统作物品种和农家品种的急剧流失,从而严重威胁食物与营养系统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农民种子系统不断边缘化。
作为教学科研者,保护生物多样性、守护种子的目的都是为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围绕多元绿色种业发展的主题,我们可做的还非常多。随着时代不断地变化,都伴随着新形势、新格局、新事物和新方法,从宏观的科学问题开始,到具体的一个个技术和例子的支撑,都需要将视野放得更宽,考虑到多样的种子在将来如何能更好的应用。
#02 您对小农种子的未来抱有怎样的期待呢?
王云月:小农种子的未来大有可期。为促进多元绿色种业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应建立政府主导,科研、企业、合作社和农户多方参与的农民种子网络体系,提升影响力;加强农民种子系统,保障种子安全,藏种于民;加强传统作物品种的收集与登记,减少农作物遗传资源的流失;种子利益相关群体协同发展,多方合力创新;探索惠益分享机制,激励农民参与选种保种的积极性。活态的农民种子系统与正式种子系统协同互补,将形成更加完善的种子保护体系。希望更多人能为种业振兴做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接力奋斗、合力攻坚,牢牢掌握农业的“芯片”。
王老师带着学生实地调研
食通社 马小超
#01 走访许多农场和社区后,对种子有什么新看法?
食通社关注食农体系的各个环节,种子是农业生产重要的投入资料,和农民种子网络的合作,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了种质资源的在地活态保护对环境和小农户的重要意义,比如2021年和农民种子网络共同发起的农业生物多样性议题小额资助计划。《食通社X农民种子网络 | 联合小额资助》
我们的工作可以接触到全国各地很多生态小农,生态小农往往非常看重农场的内部循环,其中种子和肥料如果不能产自农场,就会受到市场价格波动的影响,植物和动物粪便堆肥是检验一个生态农场生产技术的指标之一,自留种更具技术含量,也需要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很多我知道的生态农场更愿意小规模生产一些品质和口感俱佳的本地品种并留种,大面积种植的经济作物就会非常慎重的选择性状更加稳定有保障的商品种子。农场规模越小,选择自留种的比例越高,而女性更愿意对自留本地品种投入更多时间。
#02 是什么样的动力让你对食农工作抱持希望?
在食农领域工作不仅让我感到我们的工作可以切实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产生影响和改变,也让我自己受益良多。我们每天从食物中摄取营养和能量,种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为农作物的食物的口感和营养。我认识的生态小农很多都是夫妻共同返乡,在经营农场和家庭的过程中,女性往往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城市中,我们也发现参与食通社学习社群的女性比例高于男性,他们更愿意投入时间学习如何对环境和及家人朋友更负责任的吃好每一餐。很多时候我们把种子比喻为希望,我感觉我们的工作是在播撒种子,在人们心中种下可持续的种子,不知在什么时候发芽生根,并把可持续食农的理念传递给更多人。
小超与食通社的伙伴们
活力农耕/悦丰岛农场 沈叶
#01 什么样的信念让你踏入NGO,并持续到现在?
沈叶:因为相信大家一致的意念与行动可以推进世界朝更可持续、正向的方向发展,所以希望在这个过程中,自己也能尽一份心力,一起朝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02 是什么促使你对种子、生态农业的工作抱持希望?
沈叶:种子是生态农业的一环,生态农业是可持续的生活中的一环,一环套一环,不以小而不为,一件件小事做了就能隐约看到大的方向改善,就觉得很有希望。感到最快乐的是能参与到每个环节,从种子到土壤,到最后成品上餐桌,吃的时候,收获的美味让人非常有成就感。
在悦丰岛农场一起记录作物的成长
从科研专家、教学科研者、社区到平台工作者,一环扣一环,犹如种子,是生命的开始,经灌溉与呵护,才能茁壮成长。女性在这其中,更是重要的支柱,她们撑起一个个家,辟出一块块地,准备一顿顿饭。文中每个她各有不同的个性,却都有着细腻而坚韧的共性,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上,用自己方式实践着。
或许很多人觉得离农业、离环境保护有点遥远,然而并不如此,从日常的吃食、议题关注都是行动的开始,聚沙成塔。虽然我们身处在疫病肆虐、社会动荡、气候变化的不稳定中,依然能如她们这般,点亮微光。祝每一位朋友在生活中找到开心的力量,在工作中保有热情。
Comments